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
2021-10-4 17:48:58 动态 浏览量 :

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性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加强劳动教育文件要求和省编劳动教材内容,特制定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


1 


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把握劳动课程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2 


把握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关系。注重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沟通,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与育美的功能,促进五育融合;注重劳动课程与课外实践沟通,关联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


3 


坚持以劳动素养为导向的劳动课程教学。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发展基本的劳动思维、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


4 


注重手脑并用的劳动课程多元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强化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 注重设计学习、操作学习、探究学习、体悟学习。


5 


倡导以任务群为基本单位开展教学。任务群是将知识技能基础相近、功能相似、性质相同的劳动任务归纳在一起,形成的一组劳动任务。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构建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课程内容结构。


6 


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考虑区域特点和学校劳动教育环境,把握不同学段劳动素养发展要求,围绕三大类劳动的任务群,合理选择和确定实践项目内容。


7 


创设劳动实践学习情境。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或体验,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过程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8 


立足学生亲历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展示等方式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


9 


引导学生开展项目探索。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要,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在完成真实、综合任务过程中,经历完整的劳动。项目探索强调规划设计意识,引导学生整体构思项目过程,不断优化行动方案。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社会责任、合作交往、自我调节等社会性发展。


10 


注重劳动实践中观念的树立和品质的塑造。强调基于劳动观念和品质的教学,以核心劳动观念和品质统领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塑造劳动品质。


11 


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利用微视频或现场示范、技能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


12 


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反思,促进价值澄清。通过讲解、辩论、阅读、案例、故事进行价值澄清,明晰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通过评价、交流、反思等方式,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逐渐内化。


13 


通过评价促进体现劳动实践特征的学习的真实发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劳动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工具使用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关注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劳动时长等劳动实践要素,而且要关注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还要关注表现出来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安全劳动、创新劳动等劳动品质。


14 


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平时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评价及时反馈,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有关制品、作品等,纳入到综合素质档案中;关注终结性评价,通过作品制作与技能展示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以反思清单或报告形式明确自身在劳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进步情况。


15 


保障劳动实践的安全。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强度、时长,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注重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的制订,以及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的建立,确保劳动课程安全有序实施。


16 


指导家长通过家庭劳动巩固劳动学习。指导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将学校劳动课程内容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使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课程建立关联,成为学校劳动课程不可或缺的应用和巩固环节。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设计不同学段家庭劳动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