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晴君:坚持“三个重要标志”,多维助力劳动教育
2021-11-26 10:30:13 科研 浏览量 :

卓晴君:坚持“三个重要标志”,多维助力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重要论述的集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里程碑意义。


坚持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的重要标志;是教育工作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是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标志。


1

为什么说坚持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共产党员和人民要不忘初心,要我们始终牢记理想信念。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将来建设共产主义。


那么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本源的动因是什么?她基本的历史合理性的依据是什么?读了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后,可以这样认识:最本源的动因和基本的历史合理性的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从剩余价值理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从而引来了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他的劳动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劳动创造世界。


所以,我们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劳动伴随着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始终,有劳动就有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人一辈子的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也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积极自觉地参与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迈进。


2

为什么说坚持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在中国本土上走出来的,是从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时期走出来的,最早是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提出教育“与劳动统一”的道路。这条道路虽有曲折但一直走到今天,凝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坚持”和“九个要”。要做到这“九个坚持”和“九个要”,都离不开劳动教育;不重视劳动教育,就做不到“九个坚持”和“九个要”,就会在教育的发展道路上走偏方向。


3

为什么说坚持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坚持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标志


教育方针是教育的总方向、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和实施途径三个部分,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紧密为一定的时代发展需要服务的。但是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化,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苏维埃时期开始,始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天。也就是说劳动教育一直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只是在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没有一直把“劳”字体现出来。


建国以后,毛主席领导时期,由于非常重视劳动,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只提“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但当时学校和教育界一直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当然期间也发生过劳动过多的问题。邓小平在第一次全教会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所以以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国家教委时期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全国城乡搞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教委工作会议上和外出视察时多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界和学校都认同了这个提法并付诸实施。


中国教育学会也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张承先会长曾亲自主持全国劳动教育研讨会,并亲自给后来的教委主任陈至立写信,建议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列入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中。


1999年发布的素质教育决定中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没有“劳”字,全国劳动教育便陷入发展不平衡状态。这次习总书记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明确并亲自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受教育界甚至全体人民的高度赞同。由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亲自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由此使教育方针的教育指导思想、培养途径和培养目标三部分和谐统一,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于如何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将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论述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使全国据此依法治教。


二是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建议教育部基教司恢复劳动教育处的设置,劳动教育不只是德育的问题,也涉及智体美其它各育。


三是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有一支熟悉业务且热爱劳动教育的优秀队伍。


四是研究制定劳动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原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起草并由教育部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三到五年内建立起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的要求。而现在应该进一步分析哪些做到了?哪些还没做到?哪些还需增补?从而进一步制定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新的规划,公布于全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更好地共同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