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发:创新始于劳动
2021-11-26 10:26:17 科研 浏览量 :

徐长发:创新始于劳动


(一)劳动是人的基本实践活动

      恩格斯认为在人类起源的全部历史中,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是社会存在的本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唯物史观“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的积累形成了人类的生存和生产经验,人类生产和生存经验需要传播从而形成了教育。教育促进了人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的多样化。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创造了文化,劳动是人生活的第一实践,劳动塑造了人格。劳动是人类学习的工具,也是教育的手段。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因此,学校应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与劳动时间:在课堂中提高实践课比例;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等。劳动也是一种学习。教育者应把劳动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处处在劳动、人人能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健全起来,与自然和谐,与社会相融。爱劳动应该是人最基本的品质与素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劳动教育具有“育德”功能,能够培养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随着一些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频繁出现,社会舆论界也在关注现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问题。重视劳动、重视劳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劳动是创新的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要求进行,而劳动是创新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会把创新、创造、发明神秘化,对之望而生畏。人类的知识既有公开的知识,可以言传的“公共知识”,也有“隐性知识”“意会知识”“个人知识”。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每个人内在的潜能,发掘人的“深层自我”,引发其创造性生成知识。激发个体创新是教育的使命。

      

      在原始社会,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发展的,那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阶级社会出现以后,教育和生产劳动逐渐趋于分离。现代社会劳动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学习的形式。劳动实践是人的智慧产生的基础,而劳动是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人们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停留在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简单形式上,就很难理解现在的劳动教育。劳动有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常规劳动、创新劳动、科学劳动、脑力劳动等之分。在劳动教育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一经典的概括,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认识不仅需要教育界认同,而且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对此,要加大社会宣传,形成关注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的社会舆论。


      (三) 创新需要正确的劳动观念

     发达的现代通讯工具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而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社会文化的生态状况。例如,“五一”劳动节的短信就非常少,祝福短信“冷淡”劳动节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即鄙视劳动的文化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就习惯性地用劳动的方法罚学生去干体力活,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势,形成妖魔化劳动的社会氛围。由此,劳动被无意中丑化了,劳动的美也被遗忘了。

     

     学校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能够自我服务,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和社会公劳动等,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了解一些生产知识,掌握一些生活常识。这也为学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内容:“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生活有创造”。这些最简单朴素的道理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已逐渐淡化了。当前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投入大,期望值也高,但在家长的心目中,劳动教育是排不上位置的。儿童的劳动看起来是简单的,但只有从简单的做起,才能去做复杂的,这是无法逾越的程序和逻辑。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大学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国内一些大学对人才的选拔也开始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和能力的考察,加大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早在苏联时期,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教育艺术家马卡连科就非常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教育就是对人类劳动品质的培养 , 既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素质,也关系到他们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的提高。学生劳动要服从于学校的一般目的,反对将生产劳动与教学活动机械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组织学生从事创造性劳动是教育的特别任务。只有当人们理解劳动的利益和必要性的时候,只有当劳动成为表现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的时候,才可能有创造性的劳动。[2]355-357 马卡连科的劳动教育思想并不过时,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启发和警示意义的。

 

2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劳动技术教育


   (一)从人的全面发展深刻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之一康帕内拉在其著作《太阳城》中,就曾设计儿童在 7 岁时开始初步学习手工技艺,8 岁则学习各门自然科学和工、农、牧业知识。[2]80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傅立叶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欧文认为,儿童应受到全面教育,以便能从事全面的实践活动,要将智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他说的劳动不是像莫尔、卢梭或裴斯泰洛齐所说的手工劳动,而是大工业劳动,是以科学技术指导为基础的现代化的工业劳动。”[2]185 苏联时期,社会革命家、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就指出,儿童不仅应该学习,而且还要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手脑并用、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一代。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会学生从事“真正的劳动”,而是促进其学习和身心和谐发展。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既要保证劳动是有趣的,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同时还要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不是一种机械式的劳动。安排学生劳动时,要用“知识的光芒来照耀劳动、理解劳动。”“所谓综合技术教育就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2]348-349 今天,他们的这些思想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为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我们需要大力宣传劳动

技术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和作用,推进这项利国利民事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国是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劳动就业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就业难的现实状况更显示出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读完大学,进一步读到硕士,最好是读到博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忽视劳动教育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高校里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案例已向我们提出了警示。基础教育需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要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和长远发展着想。


      青少年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不应该缺少劳动技术教育。许多“问题少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好逸恶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 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功利主义教育的危害,其巨大惯性裹挟着孩子们无法学会承担责任,也无法学会去爱别人。教育科研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科学、推广科研成果的责任,因此,教育科研工作者还要以科学态度、成功的典型案例去引领、引导对劳动技术教育的社会舆论和认识。


   (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需要“产、学、研”结合。目前对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需要重点抓六个方面:一是继续统一认识,坚定信念;二是抓基地的基础能力建设;三是抓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制度建设;四是抓案例,开展典型示范工作,总结成功的经验;五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以赢得更多层面的认可;六是加强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发展,推进实际工作。


     对于劳动技术教育,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分析研究和总结其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


     许多学校创造了非常成功的经验,我们要认真地研究、总结、推广这些优秀经验,将其提炼上升为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背景下,我们要认真思考今天的教育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什么知识和能力对未来是有价值的。教育要教给人真正的智慧,要将现代生活理念、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技术教育中,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基础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等。


     (三) 劳动技术教育应成为必修课

     劳动技术课是学生学会创新的重要载体。但是,我国劳动技术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增设,使劳动技术教育事实上被削弱了,不仅课时减少了,而且开课率也很低。特别是在初三和高三,有些学校基本不开课了。这种状况令人担忧。社会、学校及家庭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苏联也曾忽视劳动技术教育,20 世纪 50 年代前半段,苏联普通学校曾完全取消了劳动技术课。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那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在他主持帕夫雷什中学的工作中,学校从未间断过劳动技术课,学生在领取毕业证时,还能领取职业证书。


      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各级教育机构对这门课程理解的深度和推进工作的实际力度,特别是取决于它的社会说服能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新教育观念,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将是重要的任务。课程需要体现学科逻辑、学科主线、学科价值。课程形态要体现学科的科学性,这应是教学的基本价值要求。劳动技术课需要处理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比例关系;处理好与其他课程协调发展的关系,适时、适当地将现代科技成就引进教学领域;要与家庭教育结合,与社会教育结合,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长效制度。我国的劳动技术教育本身也是综合的、开放的、发展的,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已具备完整的课程价值形态,是一个较成熟的课程形态。从世界范围内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作用,加强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联系,仍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3

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形态需要创新

    创新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含义。在“应试教育”的强力作用下,过去的劳动技术课一般处于应付教学的地位,有的学校连应付都没有,干脆取消省出时间补文化课。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起了一定数量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基地)”,这极大地促进了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一些校本特色课程、创新教室的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要与时俱进,因为劳动技术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特点。“技术创造”或“技术发明”是对“科学创造”或“科学发现”活动的规律性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转化。学校教育应该从小就给予学生科学方法的引领和指导。针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要重视教授一些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法”“卡片整理法”“分解法”“组合法”“加一加”“减一减”“综 合 法”“结 合 法”“组 合 改 造”“选 择 组合”“错误列举法”等。“发明式创造”所创造出的产品的性质或功能是全新的;“技术性创造”是对已有产品的结构或性能等进行了一定的技术性改进或改造的结果。[3] 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以时间赢得空间,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需要适时地开设一些创新、创造方法类的课程。

     

    从国家课程来看,目前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还缺乏系统性、一贯性和价值逻辑,没有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可操作性比较差。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衔接。在高中阶段设通用技术课,而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则归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技术教育有活动的特点,但是仅仅通过活动的方式是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高中教育不能脱离了小学和初中的基础成为空中楼阁,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形态。


   (二)劳动技术教育需要提升质量

    提升劳动技术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在教学时间内高效、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创新。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人的认知过程看,知识技能只有经过实践才能使人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做中学”和“学中做”要结合。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建立的“做中学”教学论体系,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是有积极借鉴意义的。他认为,“理想的学校,课程应以各种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活动作业为中心,如金工、木工、缝纫、饲养、栽种、修理等以及清扫、修理门窗、安装水管和粉刷墙壁等服务性活动。学校设有工厂、菜地、实验室、商店、医院等,使校内外相联系。”[2]247 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儿童潜在的能力和兴趣就能逐渐发展起来。为了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等做法,是符合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探究和创新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上进行的,学校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教条地讨论探究和创新。例如,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时,教师可以项目为引领,同时又要贯穿科学的教育理念。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学,让学生有兴趣学,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因此,发展劳动技术教育迫切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提高学习能力。


    (三)劳动技术教育需要特色创新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具有手段和目的二重性。在劳动技术教育发展方面,我国曾侧重基地建设,各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深化实践研究,办出校本特色是劳动技术教育创新的重点。

     

     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各地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例如,安徽省教育厅曾要求各地市加强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灵璧县政府规定每一所农村初中都要建 10 亩以上的劳动实践基地,各校都建成大棚蔬菜、花木、药材等劳动实践基地。江苏省政府对陶行知学校曾投资一亿多元,建成了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农村的孩子就地接受教育,接受锻炼。城市的孩子也分期分批进行劳动技术实践活动,学习掌握生产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山东青岛市建有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潍坊市、淄博市都有一些很有特色、有影响的基地。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专业委员会还有一个专门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联谊组织,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经验。高中通用技术课应该借势发展,特别是利用各地的职业教育中心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发展自己,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加强协作和协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方面,由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和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的以劳动技术教育为载体的“创新教室”教学模式,作了有益尝试,得到领导、学者、企业、学校的支持。“创新教室”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一种教育实践、教育环境的建设。创新教室工作推进的思路是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与新课程改革结合,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从时间、课时上有一定的保证,以便常态式发展和积累。高中阶段与通用技术课的实施结合起来。二是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总结边推进。三是与老的先进单位结合起来,因为他们有资源优势,有品牌效应,有示范效应,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有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家长学生的观念比较超前,搞教学改革实验阻力比较小,工作氛围比较好。四是与当地的高等学校结合,借势发展,借助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设备好的优势,弥补中小学的资源不足。五是与定期的群体学术活动、联谊活动、经验交流和讲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优势,营造一种发展氛围和态势。


      改进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基础教育的内容体系,积极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选择,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